天主教与基督教的战争,天主教与基督教的战争视频

发布时间:2023-03-21 21:10:15编辑:admin来源:www.tanling.com 当前位置:探灵网 > 世界之最 >

天主与耶酥是一回事吗?

是的。

天主教中的天主就是基督教中的耶稣。在世界范围内,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被统称为基督教,都以“圣经”为经典。天主教以自己的“普世性”,自称公教,信徒称其所信之神为“天主”。天主教以梵蒂冈教廷为自己的组织中心,以教皇为最高领导,实行“圣统制”和“教阶制”。

天主教的《圣经》有73卷,其中《旧约》46卷,《新约》27卷。天主教堂中一般有圣母、耶稣、圣徒等塑像。天主教教职人员均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须独身。

意义:

耶稣是顺服父神的旨意为罪人的缘故死在十字架上,成了赎罪祭,以义的代替不义的,使凡相信他的, 因著他的宝血,得称为义。基督又按照圣经所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败坏那掌死权的魔鬼,升上高天,掳掠众仇敌,现今坐在父神的右边,是神与人之间唯一的中保,也唯有藉著他,信徒可以进到父面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基督

基督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关系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被统称为基督教,都以“圣经”为经典。天主教以自己的“普世性”,自称公教,信徒称其所信之神为“天主”。天主教以梵蒂冈教廷为自己的组织中心,以教皇为最高领导,实行“圣统制”和“教阶制”。天主教的《圣经》有73卷,其中《旧约》46卷,《新约》27卷。天主教堂中一般有圣母、耶稣、圣徒等塑像。天主教教职人员均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须独身。天主教不主张信徒离婚。天主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四大瞻礼。教徒在天主教节日和星期日到教堂望弥撒。

在中国,基督教则专指“新教”,又称为“福音教”或“耶稣教”。基督教不接受教皇的领导权,没有自己的权力中心,废除了天主教的教阶制,认为教徒无需神职人员即可与神直接交通。基督教《圣经》只有66卷,《旧约》中有7卷未收入。基督教堂中一般没有塑像,只挂一个十字架。基督教的教职人员是主教、牧师、长老、传道员。有男性,也有女性,可以结婚,基督教不主张信徒离婚。基督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和圣诞节。基督教节日和星期日信徒到教堂做礼拜。

基督教是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统称。

1054年,基督教发生第一次大分裂,正式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517年,德意志神甫和神学家马丁·路德发表《95条论纲》,要求廉俭化教会,回到圣经,由此引发宗教改革风暴,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天主教会脱离出去,另立新教。到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天主教和新教各自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大致上确定了下来。

天主教的主张:圣经的权威+教会的传承

信心+行为=得救与永生,

信徒的自治+教会的引导。

天主教其实是中国化的一种称呼。天主教强调普世性,其总部设在罗马梵蒂冈,称为梵蒂冈教廷。所以天主教也称为罗马公教。其教会组织体系自上而下,集中统一,教皇(即教宗)是全球天主教会的领袖,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除非渎职或犯有异端罪,任职终身。

天主教的所有神职人员,包括修士和修女,均遵守独身制度。这一独身制度确定于公元12世纪,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可能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神职人员。由平信徒组成的在俗修会的成员则不受独身制度的约束。

天主教和东正教在教堂里举行的宗教崇拜活动称为“弥撒”,而新教在教堂里举行的宗教崇拜活动称为“礼拜”。

基督教(又称新教)的主张:唯独圣经,坚持圣经本身的绝对权威,不赞成以教会来主导对圣经的解释,而应主要由个人凭借自己的信心和良心还有圣灵的感动来理解。

唯独恩典,认为既然耶稣基督是神—人之间的救赎中保,那么神人间的沟通和交流就不需要教会发挥太多的中介作用。

唯独信心,强调首要的是对上帝的信从,反对单凭行为或主要凭行为得救。

各教会团体一般比较独立化,较为自由,但也容易造成新的分化。实际上,基督教也的确不是一个统一的教派,而是分化的数十个教派的总称。其中,路德派、加尔文派、圣公会是三大全球性的主流教派,这三大主流教派内部也有不少不同的派别,并非铁板一块。

基督教的所有教牧人员都可以结婚。

基督教教堂里立的十字架上没有耶稣基督被钉的受苦难的像;教徒祈祷时也不在胸前划十字。

基督教教堂内外的装饰是最简洁、最朴素的,雕塑和壁画一般都没有。当然,圣公会除外。圣公会在很多方面都是接近天主教的,特别是其中的上层教派——“高教会派”。

除了圣公会高教会派外,其他基督教各派都没有修道院和修会制度。圣公会高教会派是在上个世纪恢复修道院和修会制度的。

基督教的一般教牧人员称为牧师或长老,而不象天主教和东正教那样称为神甫(非正式地可称为神父)。

史上重要的宗教事件都有哪些?中国的国外的都想了解。

一、中国宗教的现状和改革的方向

中国宗教,经政府认可取得合法地位的,目前包括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此外,在学术界中,认为可以体现中国宗教精神的,还包括已没有任何教团组织及活动的儒教和虽有零星会道门活动却无合法地位的民间宗教,以及不容忽视的“新兴宗教”的社会倾向。

中国宗教之现状,是继承了数千年的传统、近百年的历史而形成的。

数千年的传统,主要是多神信仰。中国本土的神,大致有两种来历:一是血缘神,即从祖宗崇拜而推演至公众普遍信仰的神,如黄帝、炎帝;另一是自然神,即从自然崇拜而推演至无所不在、无所不是的神,如天帝、雷公、风伯、山神、水神、树神。前者带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后者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两者又并非截然分开,往往一神兼二性。譬如天帝,既是大自然中天的象征,但又有名有姓有籍贯有简历,是个地道的中国人。

所有这些神,中国人都曾信过。但中国终归是礼仪之邦,信归信,还是要对神做些等级的分别。所以,中国的传统神祗,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人世间等级制度在彼岸世界的一个倒影。中国的多神崇拜,并不像望文生义所想象的那样因“多”而杂乱,那样缺乏“专一性”。这种崇拜的对象虽是许多个体,但这些个体都整合于一个整体之内,其基本精神和宗旨是一以贯之的。所以,当“辞灶”拜灶王时,其最高崇仰还在天帝那里,并不因眼前的形式而改变内在的精神。凡是游离于这个整合体之外的神鬼,都被称为“淫祠”,即没有被信仰的合法地位。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淫祠”是个屡禁不绝的社会问题,但也无妨正统大局。

中国传统的多神信仰发生过几次巨变。第一次在西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以孔子为教主,重新整理了中国的神系。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神,始终以此为基本体系。

第二次巨变在东汉之初。佛教的传入,带来另一个完整的神系。从东汉到隋唐,历时800余载,中国人逐渐接受了当时的“西方”佛教神系,并将其与本土儒教神系结合起来,同时在其刺激下,完善了道教的神系。此后大约近千年的时间,中国人完善了“儒释道”的信仰体系,“三教合一”,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三教各自的高层知识精英在理论上相互吸收。折射到平民百姓那里,虽然有时能分出谁尊谁卑,但常常还是分也分不清楚,甚至达到“模糊”、“混沌”的程度。“宁可拜错,不肯放过”是不少信徒的心态。随着封建时代的结束,传统意义上的“三教合一”已经彻底完成了“合一”的历史使命。“三教合一”是以“儒”为主体而进行的,背后是封建的皇权。皇权倒了,神权也就失去靠山,从此只有分而不会有合。重合,是遥远未来的另一层面的事。

第三次巨变是鸦片战争之后实现的。西洋的神随着西洋人和西洋枪炮一齐降临到中国大地上。中国人突然发现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之外又多出个现实的“西方”,而这个“太西”的西方诸神从一出场就十分强悍。尽管其后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基督之爱”的滋味像蜜一样浸润开来,但许多中国人仍然怀疑高鼻子白皮肤的上帝会不会平等地对待矮鼻子黄皮肤的“罪人”。新旧神系的并存,在中国已是现实,但要让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农民,像看待佛那样看待上帝,不是短短苦干年所能做到的。

一、佛教

就生命力和信众及中国化程度而言,在中国最强的还是佛教。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是中国一亿多信教人口中大部分人的崇仰对象。佛教改革,其要点有三:

(-)教义及经典的现代译释。如重修大藏经及择要译释,并编印普及读物。

(二)僧团成员的学历学识培养。如建立佛教大学和各级佛学院。

(三)寺院建设及管理的现代化。如对寺院经济的研究和探索。

以上三点,可以概括为佛教文化、佛教教育、佛教经济三个方面,可以说与太虚大师提出的“教理革命、僧制革命、寺产革命”一脉相承,只不过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家危亡的情况下未能实现,1949年之后历经运动也未能实现,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才能重弹此调。但是,比起太虚的时代,在这三方面的改革,从本质到形式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第一方面,实质是建立佛学研究暨佛学思想的现代体系,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要在大量吸收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信仰,要以信仰去激活建立人间净土思想在社会中的推广应用,以出世精神成就入世事业。在保持佛教基本要素的前提下,使佛学重返人间、贴近社会、服务人生。这需要一整套新的理论准备。但是,对于佛教界来说,学术化不能与信仰冲突,否则就失去了宗教精神。

在第二方面,仍要坚持佛教“戒、定、慧”的原则。在这方面,光沪兄在《论纲》中提到的“入世化(如允许僧道婚娶家居……)”是十分刺眼的。在这一点上,中国佛教决不能向日本佛教学。出家人的超越性,与其无妻无子无家有直接联系。也可以说,僧人如果婚娶家居,在“舍身奉法”这一点上,失去了令人敬仰的理由,佛教僧团也就土崩瓦解了,甚至像一部分日本僧人那样成为职业化的骨灰守护人都没有可能,因为中国人当今并没有将骨灰入寺院保存的风俗。道教之不兴旺,与群众对“正一派”道士的婚娶家居有所鄙视是不无相关的。

中国佛教是否能现代化.是否能面向社会、服务人生,关键并不在僧人可以婚娶。若僧人娶妻则佛教大兴,则不妨一僧一妇,只怕佛教不因此而兴盛反因此而衰乱。

在这方面,关键是深化教育,提高才干。目前,从北传、藏传、南传三系来看,从戒律角度讲,汉地僧人应多向南传上座部派遣学僧。出家人,他们中的领袖人物应该是政治观点鲜明、宗教立场坚定、文化修养出色、奉献精神彻底的杰出人物。出家人要具备常人所具备的学识本领、学历、学位,还要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戒行悟解、法腊法愿。在中国,若有十位海内外知名的大德,百位教化一方的高僧,千位定慧双修的僧众,佛教何愁不兴?而且洋洋13亿人口之中,出现这样一批人物又有什么不好?

与第二方面相关的,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一是居士佛教。一百多年来,居士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在中国佛教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居士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就居士整体而言,其中一部分造诣颇深,堪为师表;而大部分诚信有余.知解不足,与某些僧众一样,需要教育和提高。没有居士作为僧团的基础和护持,僧团就缺乏活力和后劲;没有僧团作为居士的核心和前导,居士就容易流于空谈和狂妄。佛教之改革,居士佛教务须重视。

二是比丘尼众。比丘尼众在佛教历史上虽代有奇人,但依据佛教传统,地位不高。进入现当代以来,世俗社会中妇女地位的改变,对佛教内部有相当影响。比丘尼众自身的品性特点,也促成了她们的作用日益重要。由于某些社会因素,今后一段相当的时间里,比丘尼众的数量将会有所增加。如何教育、提高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特别的课题。

在第三方面,要改革的内容更为丰富。简单说来,基本上可以吸收基督教的某些建设特点和管理经验。譬如新建殿堂不要再一律延袭旧模式,殿内昏暗狭小,容人甚少,易出事故,有损庄严,不利大众。应以光明宽敞为主导思想,建设21世纪的新式佛殿。

特别应予指出的是寺院经济,如何在与世间法相协调的情况下,除接受布施之外,提高自养能力和济众能力,都要有新思路。目前,传统佛教戒律所规定的僧众个人不得私储财物的戒条基本打破,而新的财务制度尚不完善,不少寺院已成为个别人聚敛财富的捷径。此弊不革,神圣遭到亵渎,清净遭到污染,僧团遭到腐蚀,祸莫大焉!

二、道教

道教能否像佛教那样复兴?我执怀疑观点。关键在于道教思想的两极化:一极是极神,即实实在在的各种各样的神,令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无法接受。另一极是极不神,即实实在在的各种各样的养生术,接受倒容易,但与世俗又何别呢?

因此,依我孤陋之见。道教从教义上要强调神的象征意义,神而不神,使现代人能接受;从实践上要强调养生的超越意识,不神而神。

我附带要说的是关于神秘主义。我认为只要人类还有未知晓的领域,神秘主义就不会消失。没有一种宗教是没有奇迹的,没有一种宗教不保留着一个神秘的端点。因此,宗教有一点神秘色彩,不足为怪,应属正常。当然,神秘失去了控制,招摇撞骗,则另当别论。

三、伊斯兰教

作为宗教的具体改革,文化、教育、经济即教理、教团、教产三个方面都是不可少的,对于伊斯兰教,我想补充一些话。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也堪称久远,且与许多少数民族结合密切。由于伊斯兰教教义的严格规定,如“认主独一”和“厚养薄葬”等,与汉族习俗有诸多不同,所以虽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了一千多年,汉族人皈依伊斯兰教的并不多。因此,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仍有一定的封闭性,其兴衰对汉族地区的社会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举足轻重。伊斯兰教在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领土完整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果说伊斯兰教也要改革的话,除了上文提到的五个前提之外,还可以在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维护祖国统一完整方面多发挥自身引导教徒的优势。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怀西方之学问,习东土之儒书”的“回儒”,他们以宣扬伊斯兰教为己任,“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为中国宗教做出过杰出贡献,也推动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这个优良的传统在当今的改革中应得到继承和发扬,使中国伊斯兰教成为更具中国特色的,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以爱国为“伊玛尼”(信仰)的现代宗教,为带动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迈向现代化做出贡献。

四、天主教和基督教

我把天主教与基督教放在一起谈,仅仅因为它们都来自西方。作为“洋教”,它们比其它宗教更容易具备现代色彩,但据我所知,与当今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相比,中国的两教却保存了相当浓厚的传统特色。要实现适应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两教仍需努力。两教的教徒近年来有所发展,于是也就出现提高教徒素质的问题,针对两教而言,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的专业是研究佛教,所以对于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改革,我只能讲这么几句朦朦胧胧的话,如果有关专家能提出更实际的见解,我愿洗耳恭听。

在这里,我还要谈到不在改革之列的三种宗教。

一是儒教。首先要设定它算是一种宗教。是不是可以复兴呢?我看不可能了。但我认为其中不少因素很有价值,值得再思。

首先应论祭祖。从散布于世界的华人传统社会来看,这是维系民族信念和情感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不能没有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八个字,语重心长,引伸开来,有一点宗教的意味,起码是庄严肃穆。所以,黄帝陵要祭,每家的祖宗也不能忘记,民风、民德的培育,还要从这里做起。儒教还有许多可取之处,这里不多讲了。

二是民间宗教。民间宗教并不都是邪教,但荒诞不经者居多,且容易吸引信众。对它也谈不到改革,但光靠行政命令取缔也不行。因此,首先要提高信众的文化水平,扩大其知识面;其次是扶正斥邪,鼓励正统的宗教吸收分化这些民间宗教的信众,改迷信为正信。

三是新兴宗教。新兴宗教是将传统与现代杂揉成一片的能手,最擅长臆造新理论,也最具危险性。必须对其防范于未然。“宗教改革”,搞得不好,恰恰会滑向新兴宗教,这是务必加以清醒关注的。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我也是个读书人,尽管有一些社会调查和实践,毕竟有限,上述文字,仅仅是数年来个人的一点想法而已。我之所以很想讲出来,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与光沪兄具有同样的紧迫感。我们既然来研究宗教,就有责任讲几句切实的感受。

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

基督教历史(九):天主教的改革

天主教究竟是不是「异端」?这问题有两极的看法:有人认为天主教不但是离经叛道的异端,更是启示录17章所提到大淫妇,就是敌基督。有人认为天主教不是异端。在过去的历史中,都是天主教来定别人是异端,现在居然是别人要定他们为异端。也有人年轻时把天主教看为异端,但后来改变立场,他说:「年纪可以改变对宗派的看法,也许当我们对宗派的知识增加的时候,就可以澄清过去的误会。」所以,不能用中世纪天主教最腐败的情况,来认定天主教是异端,毕竟每一个宗教团体都不断的在改变中,从错误中记取教训,持续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反省。宗教改革并没有使天主教萎缩,反而更加发展,影响整个世界。

一. 罗马天主教的反省

改教运动对罗马天主教领导阶层来说,是个很大的震撼,他们痛定思痛,深感教会需要改革。教皇保禄三世於1534年委任数字红衣主教,深入了解教会内部的问题并推动更新运动。经过深入调查、反省,在1538年完成一份报告,对教会各种的流弊作出详尽的分析及检讨,更提出更新教会的建议,便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们在罗马组成「神爱会」,立志改革教会。以祷告、读经、敬拜来操练敬虔,然后透过他们生命的影响,引发教会的属灵更新。这些人日后很多成为天主教的领导人物。此外,不少修道院也分别清理门户,提高属灵的素质。

1. 恢复中古时代的敬虔:中古时代向往与神契合的情操渐渐扩散,产生新的神秘主义,很多圣职人员及平信徒都追求与神契合的经历。同时,中古时代的修士常视贫穷、服事贫病无助的人为属灵操练的必经历程。这一种生命的理想及情操沉寂多时,现又再成为一股属灵的动力。另一方面,因中古时代对教会的传统极度尊敬,恢复中古的敬虔亦即恢复对传统的尊敬。於是一股完全与改教派反对传统的不同潮流,在天主教中兴起,他们比中古信徒更尊崇教会的传统。亦因为这缘故,天主教中的更新运动也被称为「复古运动」。

2. 检讨传统的神学体系:他们当中虽有不少人赞同路德提倡因信称义的道理,但另一些人固执於中世纪的神学架构。这两派人相互影响,使天主教在神学方面出现新的发展。大致上他们的神学依然是固守中古的架构,但中古神学的斤斤计较逻辑思辩,及钻牛角尖的倾向被修正过来。他们开始注重圣经的教导,传统的阐释及生活的实践。虽然经院学派的气味依然很浓厚,阿奎纳的神学依然是天主教神学的主导,但新兴的经院学派对於时代的需要更适切,不再像过往的经院神学远离人群。同时,对阿奎纳的神学也作出新的诠释,经过重新注释,使阿奎那的系统神学更切合时代与本土的需要。

3. 与基督教人文主义合作:他们与基督教人文主义携手,合力发展文化,企图产生一种新的文化融和,就像中古时代一样,基督教信仰成为文化建立的基础。现在中古文化崩溃了,他们扶助人文主义的发展,以便在文化的各层面取得领导的地位,产生文化更新的动力。在文化重建这方面,天主教比改教派更有成就,因为他们没有像路德一样摒弃基督教人文主义,反而与他们结合,於是很多重要的科学家,思想家成为天主教很大的助力。

4. 鼓励并发扬宣教的热忱:一股宣教的热忱在天主教内兴起,成为教会扩展的基础。宣教的热忱最初是针对那些改教派的范围,这些修士们想把改教的人回归天主教的信仰。后来他们扩大了工作的目标及范围,以至十七世纪时,天主教向外宣教活动便快速展开了。反而这时的改教派因为内部纷争,使得向外宣教停滞不前。因此,改教派宣教运动的开展比天主教迟了几乎两个世纪。。天主教虽在欧洲失利,但在其他地方的宣教得到非常大的成果。

二. 天特会议

天特会议是保禄三世为在急变时代中,重新确定教会的身份及方向而召开的。天特会议断断续续的在1545至1563年之间召开三次会议。前后共召开过25场讨论,用了近18年的时间。共有3位教宗、25位大主教、129位主教、7位修道院院长、7位天主教特别团体领袖,10位检察官与欧洲一些天主教国家的大使联合起来,共同签署这个大会所通过的繁多谕令。庇护四世当时卧病在床,他回应这个大会的结论时说:「这一切都是神的灵所感动出来的成果。」一位主教曾这样描述:「在教会史上,没有任何大会决定过这麼多问题,确立过这麼多教义,或者制定过这麼多法规。」天特会议讨论教会中的流弊及改革的步骤,一方面把教会中一些败坏、流弊清理过来,另一方面却在信仰上使天主教教会变得更保守,更封闭。天特会议是近代天主教神学的一个前身与模式,在这个会议中,有一些重大的决定。

1. 圣经:仍以拉丁文的武加大译本为最高的权威经典,另外还承认次经的传统权威,传统与圣经同有灵感、同有权威。当两者有冲突时,则诉诸至高无上教皇的决定。

2. 教皇:天特会议重新确立了教皇的权威,认为只有他才可以解释教会传统的信条及谕令。

3. 圣礼:他们认为合法的圣礼有七个。除了洗礼跟圣餐礼以外,又加了坚信礼、婚礼、受职礼、告解礼、还有临终抹油礼。那麼基督教只接受圣餐礼跟洗礼。

4. 圣餐:是在圣餐上主张化质说,认为饼和杯在神父祝祷后,就变化成为耶稣的身体和血,这个很靠近信义会马丁路德的立场。

5. 炼狱:他们仍然坚持有炼狱。肯定为炼狱中被困的灵魂祷告是有效的;也肯定赎罪券的功效,但对於赎罪券所引致的种种弊端亦加以指责。或许更重要的是,天特会议重新确立了教皇的权威,认为只有他才可以解释教会传统的信条及谕令。

6. 禁书:他们编了一套禁书的目录,凡是马丁路德的作品,或者是宗教改革的领袖的书籍,都成为禁书,不但禁止阅读,而且要焚烧掉。他们把马丁路德定为异端。

7. 异端裁判:继续异端裁判所。这个恶名昭彰的异端裁判所,有点类似国际秘密员警,很多严酷的刑罚都在这裏进行,所以常常成为教皇压制异己、排除异己的工具,以前十六世纪的科学家伽利略,或者是哥白尼都曾经被异端裁判所定为异端。

8. 称义神学: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称义的神学。称义与行为合作,这是天特会议最艰难的任务,一方面重新澄清天主教的神学立场,一方面也是回应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a. 强调人在道德上的预备,人要存心归向上帝,来接受上帝的感动。

b. 信主不代表得救,信主以后仍然要恐惧战兢,作成得救的功夫,所以没有得救的确据。对於改革宗一向秉持为教义的永远救赎神学观念,天特会议颁布:「若有人说,一但称义便不会失去救恩,因此,跌倒犯罪的人从来就没有称义过!这人是可咒诅的。」

c. 天特信经,拒绝归算的称义,他们拒绝宣告式的称义。我们都知道宣告式的称义,是马丁路德独特的发现,但天主教拒绝宣告式的称义,而说称义不仅是罪得赦免,也是内心的成圣与更新;他们区分理智的信心,以及使人生发爱心的信,而唯独后者才有功效,才可以满足称义的要求。所以信主以后,行为要与信心合作使义更加添。

9. 总论:天特会议显出教皇制度的成功,肯定了教皇的最高权柄。同时纠正许多教会弊端,为圣职人员预备更好的教育。对神职人员有些规定:在大城市教会中,规定要向会众讲解圣经及得救之道;教士要驻在任职,不得兼任数职等。总而言之,天特会议给罗马天主教在往后的四个世纪有一个明确的信仰立场,巩固了中央领导中心,对即将展开的布道宣教工作,属灵追求,及宗教战争都起了最高指导原则。

三. 罗耀拉与耶稣会

对天主教内部的更新运动有莫大贡献的另一因素,就是「耶稣会」的成立及扩展。耶稣会在教导平信徒、办学及宣教方面有极高的成就,也是近几百年来天主教中,发展最快的修会。著名的宣教士沙勿略,和来华宣教士利玛窦,就是属耶稣会的修士。

1. 早年生涯:1491年,罗耀拉生於西班牙富有的家庭,年轻时向往军旅生涯,满怀著军事野心。30岁时在一场战役中腿部受到重伤,使他变成残废,不能再从军。在极度痛苦中,他读了「圣徒传记」,使他的灵性得著复兴,就决志要作基督的战士。他得著一个定论,若要完全奉献与神,首先要学习的便是绝对的服从,这对出身军旅的他是没有什麼困难。而服从神,最具体的表达,便是服从神在地上的代表,就是教皇。

2. 属灵经历:1522年 效法过去的圣徒过著苦修的生活,那年秋天,当他坐在河边祷告默想,突然间,灵眼悟性被神开启,神让他明白了许多真理和亮光,他按著所领受的亮光,写成「灵性操练」一书,这是一本具体的灵修指南,也像操练士兵的教战手册。

3. 学院装备:1532年他去耶路撒冷传道,发现自己才疏学浅,无法胜任。於是决心在服事前要好好装备,便从基础课程读起,直读到巴黎大学的神学硕士。在校认识六位元同伴,同有负担传福音。1534年他们在巴黎成立耶稣会,立誓守贫、独身,到普世传福音。1537年他到罗马,途中看见一个异象,见耶稣背著十字架,旁边是圣父。圣父对主耶稣说:「我要你带这个人做你的仆人。」耶稣对罗耀拉说:「我要你事奉我们。」他就开始以基督为中心的事奉。

4. 耶稣会:1540年,耶稣会得著教皇保禄三世的批准成立,他们要扩张神的国,这国度在罗马教会内,以教皇为代表,凡偏离罗马教会的都是异端。他们是天主教的宣教团队中最有创意及活力的一群,在十八世纪时人数最多曾高达二万二千多人。教育也是成果丰硕,到1749年,他们建了800所学校,培养出许多社会菁英。他们激进的宣教策略很有果效,但被其他修会嫉妒,导致1773年一度被教皇勒令解散,造成宣教事工的顿挫。但后来又被准许复会,至今在宣教和教育上,仍有极大的影响力。耶稣会的使命有四项:

四. 航海探险与宣教

1. 大探险时代:十五世纪,由天主教国家葡萄牙与西班牙所掀起的大探险时代,因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而白热化。为避免两天主教国家爆发严重的利益冲突,因此由教皇介入,给予两国保教权,双方都誓言要在各自新发现的土地上宣扬基督教教义。遂在1494年和1529年分别签署托得西拉Tordesillas和查拉钩查Zaragoza两个条约,确认葡萄牙的势力范围为亚洲、东印度群岛、巴西和非洲;西班牙则为美洲、太平洋诸岛,和菲律宾等地。两国有义务提供传教经费和交通支持,教皇在任命主教或成立新教区时,须经当事国同意。

2. 各修会的竞争:1585年,成立不久的耶稣会显出异常壮盛的企图心,私下向教皇将中、日两国划为其传教特区,将其他传教会排除在外。葡萄牙王得知,大表不满,认为侵害了他的保教权,於是允许其他修会进入日本。在各方修会的努力下,在1606年时,全日本共有约75万教徒,除耶稣会之外,还有方济会、道明会,和奥斯定会。到中国的传教士以葡萄牙的耶稣会士居多,另外方济会、道明会、奥斯定会也陆续抵达中国。

3. 传信部的成立:各传教会之间因对解释教义的松紧,以及传教方法的运用常有不同,以致屡有一些摩擦。再加上其与各天主教国家间错综复杂的政教关系、彼此对传教势力范围所抱持的本位主义以及保教权所引发的权益冲突,均令天主教在亚洲的传教努力出现严重的内耗。为求直接掌控所有的传教工作,免得受国家与地区政府的干预,教廷於1622年时,成立了传信部(Sacred Congregation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Faith)。该机构有权力处理世界各地与传教相关的事宜。到17世纪末叶时,在亚洲地区的传教士,除耶稣会、道明会、方济会、奥斯定会会士之外,都是由传信部直接派来的。

4. 来华宣教的修会:耶稣会士沙勿略虽积极尝试入华宣教,但未能如愿。1552年,病逝於广东外海的上川岛,他的去世引发天主教对入华宣教的重视。在此后的30年间,耶稣会、方济会、奥斯定会和道明会相继派出会士,但却无法进到中国。直到1583年,耶稣会士罗明坚与利玛窦首度成功地在广东肇庆建立教堂。此后,许多会士陆续入华传教,发展成明末清初在华影响力最大的天主教团体,至1773年教皇下令解散该会为止,共有472位耶稣会士先后抵华传教。半世纪后,道明会、方济会和奥斯定会才接踵派人至中国传教。

五. 天主教的奥秘派

天特会议时代,天主教产生许多的灵修运动,这时期产生大量的灵修著作,除了罗耀拉之外,还有以大德兰与十架约翰为中心的加尔默罗修会改革运动,他们运用灵修神学的方式、生命内在的体悟,来表达传统的神学语言,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基督信仰的内涵。

1. 加尔默罗修会(Carmelites):又称为迦密山会或圣衣会。创立於1206年,属托钵修会,1521年。圣衣会出现不少奥秘派属灵圣徒如十架约翰、大德兰、小德兰,和劳伦斯弟兄。

2. 大德兰:大德兰是西班牙的光荣,是加尔默罗修会的改革者,1558年,她决心革新修会,在已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回复到起初以默观为基础的修院,著重祈祷、行善、甘愿贫穷等,单纯的生活方式。她对神的爱感染了许多人渴慕爱主,也吸引许多人愿意学习她的教导。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德兰关於祈祷的观念和方法不但席卷了西班牙,更影响了整个欧洲。她写的灵修书籍在天主教中有极大的权威,四世纪来,许多人因她的著作,灵性得著帮助。

3. 十架约翰:十架约翰与大德兰合作推行修会改革,成效非凡。十架约翰所流露的是西班牙神秘特性的灵修,不仅是一位精深的默观者,更是一位洞悉人心灵的灵魂导师;他的生命不仅标记出「十字架」的真义,更为世人留下信心经过试炼后,心灵得著超越的典范。

罗马教会和基督教及天主教的关系

请管理员认真的看完,不要随便的否觉人家两个小时的成果。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明白罗马教会这个名词。

罗马教会:基督教早期(公元40——313年),由基督使徒在罗马地区建立且逐步发展的教会,随着罗马帝国正式承让并使基督教为国教,罗马也正式成为基督教的传教中心,罗马教会也逐步成为基督教的统称,以至于到了1054年基督教分裂之后,正式成为天主教的御用名词。

现在所谓的罗马教会一般来讲就是指天主教会。

以下我们来回顾一下基督教的发展史。

早期的基督教: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

相对于传统犹太教强调遵循律法,基督教则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并认为只要信奉耶稣基督就是旧约圣经里众先知所默示的救世主,愿意接受他为主。

在基督教早期阶段,基督教会曾实行财产共有,外界视其为一种秘密性的宗教组织。

犹太人视教会为离经叛道的异端,常常向罗马当局控告他们。

罗马 *** 认为基督教只是犹太教的一支,起初并不如何逼迫教会。

直到尼禄皇帝(公元54年-68年)在位时,教会的人数已增长到不可忽视的程度,从公元60年代中期罗马 *** 的迫害就开始了。

当时教徒普遍不分种族及社会阶层,就连当时的奴隶在信主以后亦可即时被接纳为弟兄。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社会各阶层愈来愈多人加入教会。

这一时期在罗马建立的教会就是早期的罗马教会。

直到313年颁布的米兰敕令,罗马帝国终于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中世纪的基督教而这个时候罗马帝国不断萎缩,蛮族经常入侵,罗马军竟无力抵御。

公元410年,哥特人攻入罗马城,使整个罗马帝国举国震惊。

公元475年,蛮族再攻入罗马城,四处抢掠,若不是罗马的大主教苦苦央求他们不要焚城,恐怕罗马城便付之一炬。

在这里顺便提一提,就是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已不在罗马,而在小亚细亚旁边的君士坦丁堡。

自从公元315年君士坦丁迁都以来,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这便造成意大利及意大利以西的国境空虚。

小小的一队蛮族往往可以攻城劫掠,来去自如。

西罗马帝国因自顾不暇,终于在公元476年西罗马被蛮族所灭。

正因如此,罗马的大主教便渐渐成为西边的政治、经济及宗教领袖,蛮族入侵后,协助及领导人民重建家园的,往往是罗马的大主教。

罗马教会也就是这样渐渐壮大,大主教大贵格里发展了自己的神学系统,公元590年大贵格里在罗马就任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任教皇。

因此大多数史学家都以贵格利一世登基作教皇的那年为罗马天主教传统兴起的肇始。

此后不久,大约是在公元630前后, *** 教突然兴起。

*** 徒在公元637年攻入耶路撒冷,不到两年,整个叙利亚也陷入他们手中。

在五十年内,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大部分都落在 *** 徒手里,而基督教会却退缩到君士坦丁堡附近一带的小小角落,教会可算损失惨重。

由于东边的教会大大的萎缩,罗马的教皇(在君士坦丁堡教会眼中的大主教)便渐渐成为基督教会最有影响力的人,而罗马教会因其宣教的成就,也成为欧洲所有教会的母会。

于是罗马天主教便日益壮大,以后教会历史的焦点,几乎完全在西方教会的发展。

随着东西方教会矛盾的不断计划,公元1054年,基督教分化为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天主教是传道士在中国的音译)和正教(在中国称东正教)。

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身上;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宗主为名,展开了8次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16世纪,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等地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它产生出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

领导人物是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他们建立了新教和圣公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

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新教。

世界之最本月排行

世界之最精选